要闻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中共西安工程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要闻聚焦>>正文

《学习强国》《中国纺织》分别发表校党委书记马万清署名文章和校长王海燕人物专访

发布时间:2023-11-06 来源: 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近日,《学习强国》发表校党委书记马万清署名文章《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育人使命》,《中国纺织》以题为《加大对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报道校长王海燕人物专访。马万清书记、王海燕校长分别聚焦“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变革融入科技创新、践行纺织报国初心使命”主题,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校第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我们要笃行回望,更要奋楫扬帆,在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勇担新时代育人使命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对教育家精神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勉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教师群体的厚爱,充分彰显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为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导向鲜明,我们要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强调的是思想基础,要求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筑牢立身从教、教书育人的信仰之基,矢志不渝献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强调的是品质修养,要求广大教师坚守精神家园,陶冶道德情操,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用高尚的师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强调的是教育方法,要求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锤炼育人本领,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强调的是立身之本,要求广大教师坚守教育阵地,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坚定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的职业追求,做好学生前行的领路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强调的是职业风范,要求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保持潜心育人、关爱学生的职业热忱,甘为人梯、大公无私的精神,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强调的是事业情怀,要求广大教师率先垂范,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勇担强国使命,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赤诚报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西安工程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名誉校长、著名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他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耕纺织领域70载,一生致力于“让人体穿着更舒适”,带领团队开发出了国际首创的“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军港纶生产关键技术”,解决了化纤面料仿毛的世界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发的“军港纶”“军港呢”系列产品装备全军,为纺织强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他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治学严谨、言行雅正、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培养出的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栋梁之才遍布祖国各地,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纺织行业的发展织密爱国情、书写报国志。

在姚穆院士的示范引领下,纺织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在赓续奋斗中强队伍立新功。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坚持面向纺织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研发的“低能耗低排放织造浆纱关键技术”“印花针织物节能减排生产关键技术”“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等成果解决了世界纺织领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难题;将“梦桃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日常教学、科研,实践探索出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的“党建+科研+育人”工作方法,提出了“双向三层次四阶梯式”纺织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全国大学生创业100强”获得者杨楠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今年,该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新时代新征程上,西安工程大学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大力弘扬、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加快建设陕西教育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

附相关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458762642009739980&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shaan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6304d397bc0a822a1000q&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6458762642009739980


加大对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的产业人才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至今,从“衣批天下”到“万物可织”,每一阶段的升级发展无不是一代代纺织学子们接续创新的结果。而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更是培育行业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摇篮”。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其以纺织业开始办学(溯源于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已有110周年的历史。建校以来,西安工程大学伴随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升级,为行业培养了诸多高质量人才,许多行业龙头企业家、科研领军人物均来自西安工程大学。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本刊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围绕人才培养如何服务行业发展,新时代下高校如何识变应变求变,立足行业所需,更新理念、创新模式、焕新产业,展开深入对话。

识变:深化融合发展,将人才培养重心置于国家大局

《中国纺织》: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五个维度的含义,作为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专业高校,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融入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王海燕:西安工程大学作为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从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这样一个大背景、大命题出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视野上理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立体、多维视角看待学校人才培养本身实际及其外部环境,将学校人才培养重心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及国家大局中,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经济社会需要、科技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国家安全等角度,紧密结合纺织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及时动态调整学位点结构,优化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符合行业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持续加大对纺织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应该加强校企协同、校地对接,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及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产业发展咨询报告,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中国纺织》:您认为《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对于行业当下及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您对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信心如何?

王海燕: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众志成城的全新事业。对此,我充满信心!

《行动纲要》从宏观着眼,统筹国家战略和行业实际、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既总结了纺织行业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作用,又深刻分析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历史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发展目标,并聚焦制造、实体经济明确重点任务,部署七项重点行动,近中远整体统筹、上中下全链涉及、点线面交互结合,任务具体、目标明确,发展蓝图绘制清晰。我相信《行动纲要》的发布,将会使中国纺织产业从各个层面的工作中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而对于高校来说,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必须主动作为,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做出更大贡献。

应变:“纺织+”“设计+”“智能+”,教育变革融入科技创新

《中国纺织》:《行动纲要》提出了七项具体行动,您最关注其中哪些内容?

王海燕:作为我们高校来说,在科学研究中最关注的就是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是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打造新的发展范式的根本。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为代表的制造创新,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都是技术变革驱动的系统性发展。所以我们要以教育适应性变革融入科技创新,强化有组织科研、改革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着眼于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激发研究活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此外,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应聚焦“四个面向”,以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努力实现“科”“教”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融合与协同,将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科”的手段、筑牢“教”的基础,切实形成融合优势。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以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生互促、协同发展。

《中国纺织》: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所处阶段,贵校未来将如何以《行动纲要》为指引开展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工作?

王海燕:近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双一流”建设统领学校发展,围绕纺织全产业链以及区域纺织发展需求,设置了完整的学科专业链,凝练出“纺织+”“设计+”“智能+”交叉融合方向,在强化传统纺织科技特色基础上,深度推进军民融合技术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穿戴、空天复合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按照“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人才培养,先后加入了5个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建立了65个面向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链人才,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

《行动纲要》专门部署了“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行动”,对于我们纺织服装行业高校来说,我们必须扎根这个行业的需求,坚持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承担好为行业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一方面,持续强化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加强与纺织服装企业交流,主动了解行业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需求,及时优化学科设置和跨学科培养,提升开门办校的魄力,把产业、企业的力量引进来,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专业精通、技能精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攻坚克难、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高素质行业产业人才。

另一方面,继续强化产学研的针对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工程”、“六个一工程”等举措,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优化校地协同,促进技术转移,助推产业升级。

求变: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

《中国纺织》:您觉得行业当下面对的最大的变革和挑战是什么?

王海燕:从行业科技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与历次其他科技革命不同的是,其带来的更有可能的颠覆性影响,而且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纺织产业链实现新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在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基础等重点环节系统研发、持续推进,尽快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由点带面促进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从行业高校所处环境来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传统知识传授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独立解决时代变革带来的问题,必须共同应对挑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您认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王海燕:《行动纲要》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一脉相承、紧密衔接,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建议构建全国性的纺织行业需求与行业高校科研成果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校地企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信息壁垒,一方面由企业将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梳理成榜单,吸引掌握相关技术、具备攻关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和领军团队积极参与揭榜;另一方面让行业高校公布最新科研成果,寻求在企业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链、教育链的匹配联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为实现纺织产业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附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OIIGfptuLORxbb_fx53oQ

上一条:我校第65期发展对象培训班隆重开班

下一条:西安工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关闭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