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个扎实”要求 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2017年08月29日 19:21  点击:[]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宣传部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近日,陕西省社科联组织召开了我省社科界“五个扎实”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了深入研讨,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建言献策。本报将专家学者的部分精彩发言摘登,以供广大读者学习参鉴。

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与对策建议

仲伟周(西安交大经管院教授)

我省产业结构总体偏低,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以资源行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三大产业人均收入不平衡,面对国内外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的大背景,我省需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追赶超越。

主要对策如下: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建立基础研发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时鼓励企业建立科技研发部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我省应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刚刚获批国家自贸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三、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政府要逐渐从强调“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通过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服务企业;四、优化金融、财政等资源配置。政府应对重点支持的产业与企业进行科学选择,通过鼓励企业上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来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资金限制。同时政府还需要对重点发展产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存活、慢慢发展壮大;五、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发挥智力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特点,重点打造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通过多头并进、重点发展的思路,实现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六、多渠道、多途径推进降低本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省政府应该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降低陕西省生产要素价格,将生产要素价格高地变为价格洼地。同时与周边省份积极沟通,尽量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助力实现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保护秦岭生态文化 守护中华文明标识

李浩(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秦岭作为文明标识的意义。1.秦岭作为华夏父亲的脊梁。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就是父亲山,是华夏父亲的脊梁(借用陈忠实语)。有了秦岭,中华文明方能昂首挺胸,巍然屹立。2.秦岭作为区分华夏文脉的分水岭。从空间轴上看,秦岭在中国腹地上纵贯东西,分割南北。从时间轴上看,秦岭又从古老的地质演化时代,历经原始蒙昧的史前时代、周秦汉唐的古典文明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还会影响到明天。时间与空间、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条轴线并存。所以秦岭堪称中华民族的文脉,或称为中华文化的标识。3.秦岭作为保存、会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库。在巍巍秦岭之中,南北地域文化、儒释道宗教文化、多样性的生态文化都被历史地、立体地保留了下来。过去人们主要注意秦岭作为分水岭的意义,其实它还是南北文化的坐标,是保存会通多元文化的博物库。

二、保护秦岭作为文明标识的建议和对策。1.从“环宇”而非“方域”的全局视野来看秦岭,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陕西有八百里秦川的说法,这是仅从陕西省境内看秦岭的一个视野。广义的秦岭西接昆仑山,东连淮河,绵延1600公里。它其实是全国的,不仅仅属于陕西。2.从地质演化史的全程视野来认识秦岭,建好秦岭地质博物库。秦岭作为造山带的一个重要板块,它的出现早于人类,它的寿命也长于人类。它历经人类文明的多个时期,是人类文明所留下的江山胜迹。所以不能用人类活动这样狭隘的视野看秦岭,而要用地球演化的大视野来看秦岭。3.转变思维方式:参赞化育,物各自然。秦岭是自然界和人类祖先给予陕西乃至全国的一份厚礼,在当下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秦岭自然生态,守护好中华文明的自然标识。

弘扬延安精神 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王彦军(省委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对党的建设的引领作用,让延安精神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陕西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我们陕西的政治优势。近年来,历届省委都十分重视弘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推动陕西各项事业发展,全省多项工作包括党建工作创新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党员承诺制在全国普遍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在全国推广、村民监督委员会进入法律法规、警示训诫防线建设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充分利用延安精神发源地和红色资源集中的优势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结合省情实际先后组织开展“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创建“文明社区、和谐家园”等活动,使党员的意识、修养进一步提高,先进性进一步彰显。与此同时,我们集中推出反腐倡廉10多项制度,并在全省建立80多个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命名十多个“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营造了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要抓手,全力抓基层、打基础,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建队伍,为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实现追赶超越目标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特别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省委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让想干事的干部有激情、能干事的干部有底气、会干事的干部有位置,着力破解为官不为、廉而不勤、不敢担当等问题,这是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重大创新,为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指明了方向,为党政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强大动力,为确保陕西与全国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四化同步” 壮大县域经济

王建康(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滞后,是我省实施追赶超越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坚持“四化同步”、三产融合,壮大县域经济,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突出需求导向,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产品特色,拓展农业功能,抓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及精细化建设。二是围绕优势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切实解决农产品难卖和价低问题。

突出园区承载,推进县域工业化。优化园区服务,建立精干、务实、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基础性、生产性、生活性服务,着力提高县域工业园区服务水平。

突出以人为本,加快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产业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功能的完善。特别是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市场规律,做好移民搬迁和重点示范镇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移民搬迁的推动力和城镇功能提升的拉动力,加快人口聚集,为繁荣服务业创造市场,为壮大新型工业创造环境,为培育新产业提供动能。

突出电子商务、政务,加快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信息化在现代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服务便民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突出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步伐,为县域产业发展壮大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壮大县域经济的前提是优化发展环境,核心是壮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加快发展“回乡经济”和“能人经济”,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兴办实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以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

张治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

落实“五个扎实”,有效提升陕西省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不容忽视如下五条路径:

大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密切追踪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大科学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基础科学理论和前沿技术突破,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产业结构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如美国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型原子反应堆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其率先研制出原子弹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其在核电、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领域取得并长期保持全球领先奠定了基础。

大团队。优秀团队的功能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人才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奖机构中,机构数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美国128、德国53、英国40、法国26、日本14……再从2004年到2015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分布看,获奖人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美国43、日本8、英国8、法国6、德国5……我国也有知名的杨叔子团队,19年培养出5位院士。

大市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新”,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市场价值”的实现。因此,实现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要健全市场导向机制,让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使创新型技术、创新型产品、创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大协同。协同问题,就是要解决科技、教育、文化、经济协同创新关系问题。陕西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其产业结构、企业结构、技术体系、社会环境的独特性,也为协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系统。“五个扎实”实质上是一个系统。一个健全的创新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创新行为主体及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创新政策等制度保障以及市场、文化、重大基础设施等社会环境保障;相应的评价体系等。提高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

解决新“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

李录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院副院长、教授)

如何通过加快发展新型农业,实现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呢?其实这是升级版的新“三农”问题。

一、坚持以集体公有为主体,明晰土地产权,盘活土地市场。现在所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后都面临地权不完整和不稳定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没有建立产权独立完整意义上的土地市场。因此,遵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宪法”原则,借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及城镇住房公积金改革的做法,农村土地也可以依据“宪法”规定同理实行“土地以集体公有为主,非集体所有为辅”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新形式,据此可从数量上将农地产权(农地所有权、农地承包权等)在集体和农民之间按集体占51%、农民占49%的比例分配后,让农民通过承包获得比例化土地承包经营控制权,再市场化流转,并主张集体所占农地产权及收益总额的51%主要用于农民农地社会保障金和农地公积金,具体讲就是农民可用土地社会保障金和公积金重新购回土地就业,其余49%的收益归农民个人所有,从而形成既能保证农地集体所有制主导地位,又具有双重保障和稳定性的农地产权市场流转机制,这样新型农业发展才能稳定和持续。

二、以集体公有土地市场化为起点,使新型职业农民与土地及商业金融等全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加快新型农业组织化发展。市场化的土地与商业金融结合,将会有效加快农业组织化提质,农民组织化增收的发展进程。

三、以集体宅基地市场化为突破口,加快美丽农村建设步伐。在坚持宅基地以集体公有为主体的前提下,加快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市场化改革步伐,将会形成新的房地产投资热点,从供给侧减轻城市房地产压力,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助于加速实现农村美丽。

以“三去一降一补”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在影响陕西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经济结构问题是主要因素。围绕经济结构问题,进行供给侧改革是重塑陕西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而在供给侧改革中要以“三去一降一补”为突破口。

一、以去产能促进陕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陕西的工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开采及初级加工领域,而发达省份则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消费端,更多地面向消费市场。在供给侧改革中,要通过去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促进制造业向消费端升级,向高附加值端升级。

二、在去库存中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去库存主要是专指去房地产库存,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要去掉依赖土地财政的思想,从房地产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要把去库存和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三、以去杠杆来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是防范地方政府和企业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式。去杠杆不能一刀切,对市场好的有效益和效率的行业采取适度政策。对产能过剩、效益不好的企业和地区进行去杠杆。而对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要加杠杆。

四、以降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降成本主要是为了让企业活起来。在降成本中要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企业财务成本、企业物流成本,通过降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微观搞活的原则。

五、以补短板来实现创新驱动战略。一是实现科教兴陕,发展创新型经济是一个需要补的短板。二是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的前沿,大力促进新产业的成长是陕西供给侧改革中需要补的一个短板。三是打造具有国内和国际知名品牌的新产品也是一个需要补的短板。

完善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体系

杨斌(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体系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和层次体系。内容体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基本项目构成,结构体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对象构成,层次体系指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内容体系的完善路径。一是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低保标准。二是依托陕西优势资源,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三是探索按病种分类的基本医疗救助与重大疾病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加大对低保边缘户和因病返贫群众的医疗救助力度,加强与医疗保险的政策衔接。四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提升特困供养机构的服务水平。五是提高困难家庭教育资助水平,延伸困难家庭教育资助领域。六是优化临时救助的急难救助长效机制。

二、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结构体系的完善路径。一是探索低保“按标施保”机制,扩大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制度的覆盖面。二是确立城乡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公平化取向,均衡资源分配,缩小城乡差距,促使城乡社会成员享受内容一致、水平接近的制度。

三、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层次体系的完善路径。一是确立政府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定机制,合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扩大政府对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的财政支持规模,明晰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二是促使社会组织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中积极参与。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等事务,扩充救助资金来源。三是增强个人在民生保障和兜底政策制度运行中的主动参与。树立个人自我保障意识,提升个人自我保障的能力。

营造公平环境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王君萍(西安石油大学经管院院长、教授)

民营企业作为陕西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是陕西经济建设的关键参与者。2015年,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省52.3%的GDP,提供了全省57.7%的税收,解决了全省69.8%的就业,在省属国有企业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关键时刻,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我省民营企业尚未在融资、土地、水电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生产要素供给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在行使公共事务管理职责时,应更多体现为指导和服务,而不是直接参与或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决策。政府做什么,民营企业做什么,应存在明确边界,这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基本红线”。

陕西民营经济发展的“痒点”,正是因政策歧视和隐形壁垒而无法全面开启的各类合作。政府应在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私合营(PPP)项目的建设,最大程度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大项目的开发;同时,政府应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框架下展开深度合作提供平台,激发不同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陕西民营企业也面临一些无法回避的“痛点”,最为突出的是“金源”和“智源”问题。“金源”的最大困扰来自融资。银行系统仍是陕西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而民营企业的身份又令其缺乏足够的信用背书和资信证明,明显阻碍了民营企业经济活力的持续释放。政府应进一步取消关于“身份”的歧视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具有创新驱动潜质的民营企业,还应成立专门的“民企成长基金”予以孵化、培育。“智源”的最大限制来自人才。政府应鼓励行业领军人才与民营企业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同时,应进一步推动人才资源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自由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社会共享。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提升陕西对外开放水平

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陕西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1990年陕西对外开放度为4%,2000年陕西对外开放度为6.7%,2012年陕西对外开放度为14.6%。2014年,陕西对外开放发展指数在“一带一路”沿线9个省份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重庆。

陕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机遇有:“一带一路”战略,获批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同“一带”沿线的甘肃、新疆进行竞争。具有的优势:交通方面,是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是全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枢纽之一;科教方面,是全国科教排名靠前的大省;旅游方面,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产业方面,关中的先进制造业、陕北的能源化工、陕南的绿色产业,都极具竞争力。目前的劣势:一是进出口产品具有结构性矛盾,进口的高附加值产品多,而出口的劳动力密集、资源密集型产品多;二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三是外商投资规模比较低,外贸依存度只有10%。

基于此,陕西需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加强信息流通,推动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0省区市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全省口岸数据信息资源整合,推动“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二是加强物资流通,构建国际物流集散中心。加强“西安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加密“长安号”班列开行列数并向欧洲延伸,提升西安的海铁、陆铁联运能力。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班,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三是加强资本流通,建设好陕西自由贸易区。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领域合作,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发展基金。四是加强人才流通,打造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校在人才培养、师生互换、合作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把人力资源变成陕西对外开放的强大引擎。

相关链接:陕西日报 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61011/html/page_04_content_000.htm#



上一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工程大学 陕ICP备05001613号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 联系我们:webmaster@xp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