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先锋
4月21日,省人才办副主任巨小弟在省委组织部机关厅级干部"双周讲座"上,作了题为"做好人才工作,服务追赶超越"的精彩讲座。整个讲座旁征博引、妙语联珠,回顾了我党历史上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讲述了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阐明了我省人才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今后的重点任务、应对的主要措施,真的是站位高、思路清、措施新、内容丰富,可以说是一场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知识盛宴。
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遵循
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都把团结、凝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将其提到“决定的因素”这一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指出“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推动、协调钱学森等一批战略科学家突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举全国之力支持他们攻坚克难,在研制的关键阶段为钱老采取了极其特殊的保护措施,有的待遇在当时就连我们国家的十大元帅都少有,这才有了后来“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强调“人才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表示愿意当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长”,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式确立党管人才原则。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国家战略,并写进了党章。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为人才理论和工作实践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总书记先后100多次就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六下代表团组、五次论创新谈人才。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九个方面:一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二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三是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发挥人才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四是要让人才得到合理回报,使他们“名利双收”;五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六是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七是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八是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九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人才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特殊重要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人才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人才发展理论,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对人才工作历来高度重视,2008年提出把人才强省战略作为我省发展的第一战略,2012年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西部人才高地的目标。近年来,坚持把人才发展作为专章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列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娄书记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在省委常委会、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以及来我部调研等多个场合,就做好人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去年7月在《求是》杂志发表《聚焦追赶超越激发人才活力》的署名文章,推动在全省进一步形成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张部长格外关注关心人才工作,多次为人才工作把脉问诊,特别强调要突出用好用活人才这个重点,以用促引、以用促活、以用促效,充分发挥人才对追赶超越的支撑保障作用。3月21日,抽出时间专门听取了人才工作情况汇报,从七个方面再一次给我们理思路、教方法、添动力,使我们倍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做好人才工作、服务追赶超越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紧迫形势
在今年召开的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张部长强调指出:“观大势者明,顺大势者胜。做好组织工作,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人才工作,必须首先科学分析、准确判断面临的形势,进而找准站位定位,精准发力。前一段时间,中组部人才局对全国人才工作形势专题研判后,做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基本判断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前所未有”,即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要、前所未有的严峻、前所未有的复杂。全国如此,对于作为人才大省、正在奋力追赶超越的陕西来讲,更是如此。大家知道,去年以来,中央和省委先后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专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就我省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作以简要分析。
首先,从国内竞争看,全国各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纷纷调整人才发展战略,加快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扎实推动人才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全力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推进速度前所未有。
远看东部省份,正在利用其产业、区位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突出企业这个主体,更大力度地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江苏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按照不低于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3%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18亿元。无锡市引导支持民营企业与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1位外国院士牵手合作,形成独特的“无锡板块”。昆山一个县级市引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就超过了100人。浙江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撬动市场力量聚集人才,已累计引进省“千人计划”专家168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56人;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未来5年计划引进培养100名国内一流创新领军人才、10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0名技术研发骨干。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显示,近年来西部高层次人才东流还没有得到很好地遏制,东西部人才版图呈现加剧失衡之势。
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总量中约70%分布在东部地区。700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东部地区就占到2/3,2500多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东部地区占比超过一半。我省的优秀人才和技术成果流入东南沿海地区的也不在少数,像西工大无人机、陕西科技大学皮革这样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一些优秀专家和重要成果流入广东、福建,在当地形成了优势产业项目。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新一轮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愈加激烈,华东政法大学在今年高层次人才招聘会上,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了该校史上“最高待遇”:800万房补、100万年薪等。东部地区以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平台到西部高校挖人才可以说是“咄咄逼人”,有的甚至挖走了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命根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领导呼吁“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虽然国家不断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但是在人才流动的大势中,我们面临形势之严峻可以说前所未有。
近看周边省份,都在立足本地优势,扬长避短,创新突破,采取了超常规的人才发展措施。东面河南在重大人才工程中单列计划,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万多人、两院“院士”253人,正在蓄势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系列举措,致力以综合环境的全面优化,更大规模、更大力度地吸引获得各类高层次人才。南面四川出台《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办法》等政策措施,计划5年引进1000名高端人才和100个顶尖团队,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助,对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给予最高5000万元综合资助。成都市实施“成都人才计划”,吸引获得诺贝尔奖的顶尖人才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顶尖团队到成都发展,分别给予5000万元和1亿元的资助,可以说力度空前。北面内蒙古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重点行业十大“百人计划”和“十百千万”创新工程,加速推进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去年全区经济总量比我省仅少100个亿,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究其原因,与他们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和有力支撑密不可分,可以说人才的作用功不可没。正如省委领导同志所讲的,我们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是步子稳,追兵是势头猛。周边省份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省形成了无形的“包围圈”,给我们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
其次,从我省发展看,一方面,我省已成功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但同时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劳动力成本刚性提高,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放眼全国大局、着眼陕西实际,给我省提出了“追赶超越”的定位和“五个扎实”的要求。实现这个目标和要求,可以这样说,我们已经没有退缩的时间和空间。唯一出路就是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最关键或者说最根本的就是要发挥人才引领创新作用,以人才支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世界上曾出现过三次比较典型的赶超,一个是20世纪初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赶超,还有一个是20世纪60年代韩国对欧洲的赶超,原因很多,但是跟踪研究揭示,人才资本的优先积累是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我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口红利”。但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经济越向高级形态发展,“人口红利”将逐步缩小,创新的贡献率加速增长甚至是非线性跃升。我国目前高校在校人数超过2700万,每年高校招生规模超过700万,过去十几年快速增长了好几倍,这些数字都是全球最高的,“人才红利”正在加速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该所时给予高度肯定:“看了西光所以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有了依据”。所有这些对谱写我省实现追赶超越的新篇章无疑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最后,从人才工作自身状况看,客观地讲,近几年来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标志有四句话,即人才优先发展理念逐步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人才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张部长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的,我省是人才资源大省,但大而不强、大而不活、大而不优,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成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人才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些地方对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人才支撑追赶超越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行动上还不够自觉;一些单位抓人才工作的方法不到位,习惯于传统模式,思路不够超前,创新开拓不足。这方面,也可以作个对比。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自觉树立人才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党的建设的理念,经常组团到包括我省在内的人才大省,以优厚的待遇不遗余力招才引智,很多人才和项目形成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武汉、温州、金华等市还专门成立招才局。而我们一些地方偏重对显性经济增长的关注,倚重到省外招商引资,虽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有些内生动力不足,持续健康发展后劲不强。实践证明,理念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影响发展的成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任务落实还不到位。突出表现是有的配套政策跟进不及时,创新突破力度不大,给用人单位松绑、放权还不彻底,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环境亟待改善。比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编制,在上世纪80、90年代核定后一直没有作大的调整,有的即使空出编制,也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急需的人才进不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待破解。再比如,用人主体在岗位设置、职称评价、工资总额等方面自主权落实不到位,按需设岗、动态调整的机制尚未建立;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类型人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唯”现象即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工资绩效与业绩贡献不匹配,收入分配存在新的“大锅饭”现象,严重挫伤了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比如,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非常有效的股权期权人才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产学研合作的引导支持机制不完善,有的高校和企业为平台建在哪里、收益怎么分配拉锯博弈,等等,致使人才资源低效配置,人才创新激情难以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三是人才的布局结构和成果转化还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一方面,人才布局和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我省作为科教大省,绝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入选者,仅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直接服务全省发展战略还不够充分;创新人才和科研人员比较多,紧贴经济主战场的创业、产业人才还比较少。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环境不够优化。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障碍还没有彻底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2016年,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1万项,总成交金额802.74亿元,其中省内就地转化合同1.13万项,交易额280.33亿元,分别占全省合同登记量的53.81%、交易额的34.92%,就地转化效果不够理想。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集聚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我们与东部地区最明显的差距、最大的短板。缩小这些差距、补齐这个短板,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主攻方向。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一分为二的。尽管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是发展的机遇也得天独厚。这个机遇就是,国家确定我省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创新型省份和设立自贸区,以及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我们还有工业体系完整、特色产业集聚、上百所高校和上千个科研院所的优势,数以几百万计的人才资源,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集聚人才提供了丰沃土壤。我们还有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只要抢抓机遇、用好优势、转化红利,我省人才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追赶超越,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今后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
我省是西部人才大省,有100多所高等院校,1000多家科研机构,62位“两院”院士,6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有7个国家级高新区。全省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近450万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专家近250人,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入选专家近1000人。如何将这些资源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特别是张部长对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人才服务追赶超越这个主线;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用好用活人才这个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即加快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第一,加快完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实现追赶超越,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发展战略的最前端,切实做到“四个优先”:
一是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发展,当作“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是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以人才优化配置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三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树立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财政支出优先保障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稳步扩大资金规模,加快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以优先投入保证优先发展。我省从2010年开始,省财政对人才发展的专项投入每年不低于2个亿,今后还会逐步增加。
四是人才政策优先创新。围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高新产业基地建设、自贸区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以及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服务发展政策,做到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第二,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去年以来,省委召开常委会、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先后出台《实施意见》《若干措施》和《“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省级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发布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出台进一步优化职称管理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下放高校用人自主权等配套措施。各市(区)立足实际,也陆续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差别化探索。如果说去年是改革的部署年的话,那么今年就是改革的落实年,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做到“四个持续用力”:
一是在向用人主体放权上持续用力。推进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持续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保障用人自主权,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备案制和人才岗位动态调整管理工作;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比例,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保障激励自主权,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多样化分配办法,突出按贡献业绩分配的政策导向。
二是在为人才松绑上持续用力。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推进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技术技能人才企业和职校“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工作。突出柔性引才用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对特殊人才可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有针对性地取消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等对人才特别是基层一线、部分专业领域人才的束缚。破除人才流动壁垒,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离岗创业,打通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才流动渠道,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三是在激励创新创业上持续用力。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设立人才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科研院所开展试点,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全面落实高层次人才股权期权激励办法,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权,设立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杰出贡献奖,让人才“名利双收”。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大学优秀毕业生来陕留陕工作创业。对于这项工作,近期我们将会同人社、教育等部门研究具体办法,尽快把张部长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是在优化服务保障上持续用力。在住房保障方面,通过用人主体自建、政府新建、货币化补贴和提供周转房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需求。最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印发了相关文件。在子女教育方面,保障高层次人才子女自主选择省内任一公办学校就读,积极创办外国人子女学校。在医疗保健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在三甲医院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定期组织休假疗养。在交通旅游方面,在机场、铁路汽车站点及旅游景点,为高层次人才开设绿色服务通道。最近,我们将启动发放高层次人才“三秦优才卡”以及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工作,将持卡享受的相关待遇及相关措施落实到位。在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面,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扩大社会组织人才公共服务覆盖面。
第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发展。重点是“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高精尖缺”导向,加快集聚领军人才。一方面,大力引进培养在基础前沿领域从事原始创新的科学家人才、在应用开发领域从事技术创新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复合型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着力打造体现陕西优势、彰显陕西特色的“科教陕军”升级版。对有重大影响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另一方面,加快培养集聚一批支撑陕西制造创造、解决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二是聚焦“五个扎实”要求,推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围绕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养集聚重点产业优秀人才,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环境。围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以农业科技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为重点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发展。围绕扎实加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我省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突出培养造就“四个一批”人才,即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一批文化创新创意人才、一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一批文艺创作人才。围绕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一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围绕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完善人才挂任职制度,加大博士服务团选派力度,畅通优秀专业人才进入党政机关渠道,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三是聚焦后发优势,更好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出台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建立青年人才举荐制度,加大各类人才项目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创新提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举办水平,以创业人才为重点,更好延揽海内外青年拔尖人才。去年,举办了全省首届“丝绸之路青年学者论坛”,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近1200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其中达成初步工作意向比例近40%,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改革博士后制度,加大对博士后吸引留置的激励力度,形成青年英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四,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主要是实施好“四方面工程”:
一是组织申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与国家及国家部委人才工程平台的沟通联系,做好申报对象的指导培训,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特别是更大力度支持高层次人才申报“两院”院士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进一步扩大我省高层次人才的规模。
二是全面实施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其一,实施“百人计划”提升工程,在现有四类项目基础上,增设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和外国专家等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配套科研经费,每年实施两批,5年计划引进1000名左右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二,是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设置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区域人才等四类项目,给予科研经费补助,从今年开始,每年实施一批,5年计划培养1300名左右省内高层次人才。其三,调整实施“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计划”,突出创新团队支持,给予个人补助、科研经费配套等综合资助,从今年开始每年实施一批,5年计划支持建设30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其四,启动实施“三秦工匠”计划,引进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实施一批,5年计划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1100名左右。
对于省级这四个人才工程,省委人才办最近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起草了具体实施办法,经过三轮讨论研究,已经下发征求意见,计划5月份在全省铺开。
三是统筹推进行业领域人才工程。实施行业领域人才协同发展计划,推进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主要是组织实施好“三五人才工程”项目、“学科顶尖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及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工程和“青年作家百人计划”等,更大规模培养集聚各领域急需的优秀人才。
四是启动实施“三秦之光基层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市县科技、教育、卫生、农业和企业等领域,5年内遴选1000名从事生产管理、教学科研、民生服务,具有发展潜力的基层业务技术骨干,到省内外高水平单位研修锻炼,提供培养经费。
第五,着力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主要搭好“五类平台”:
一是在全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好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和企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释放人才活力,提高转化效益。
二是推进院士工作站(室)及其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三是加大对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扩大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规模,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是加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和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
五是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更好吸引使用海外优秀人才。为切实发挥好这些平台的作用,省财政将根据建设情况、实际成效,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其中有些资助力度也是空前的,这在我省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是非常宝贵的。
以强烈的改革担当抓好任务落实
人才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涵盖领域广、参与主体多。人才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人才工作涉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其二,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人才,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其三,改革任务艰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涉及管理、培养支持、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7个方面,省委办公厅印发的《任务分工方案》分解为42项任务,涉及牵头单位28家,参与部门更多。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千头万绪,需要探索创新的问题很多,必须以强烈的改革担当抓好落实,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政治态度问题。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这些年人才工作之所以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党管人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重点是健全县以上党委、系统内人才规模较大的省级部门、人才比较集中的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协调联动、整体推进;全力支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好作用,加快推进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建设,进一步形成党管人才的强大合力。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刚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尽快研究制定我省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人才制度机制,切实加强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这方面我想多讲几句,前面讲的对人才的支持保障措施主要是满足人才工作、生活物质层面的需求,这些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人才精神方面的需求,优秀人才特别是大家,他们都有科技报国的深厚情怀,内心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尊重理解和关心关怀,所以,我们不能给了支持激励政策就万事大吉,而是要特别重视加强专家的联系服务工作,要主动与专家谈心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尽力支持他们的理想理念、好的想法得到实现,挖掘利用好我省人文历史的传统和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从内心深处愿意留在陕西发展。
二是强化督查落实。按照省委《关于进一步落实追赶超越要求的通知》精神,定期对各市(区)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督促检查,通报工作进度和成效,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任务落地。切实做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特别是突出对市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存量和增量、人才投入的力度和人才创新创业载体等重要指标的考核,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一方面,提升管理服务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在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搞好服务的同时,注重加强跟踪管理和绩效考核,改变一些地方和单位重引进、轻培养使用的现状。在对用人主体放权松绑的同时,注重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考核评价。目前,我们已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系统启动人才管理服务水平考核评价相关工作。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注重加强资金使用的科学管理,上半年,我们将对近几年省级人才工程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检查,会同财政厅全面修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突出重点,紧盯难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坚持统筹兼顾,对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像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各项政策,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都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平等参与。还有,科技人才和社科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和使用等,也都做好统筹协调。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省专家联谊会,旨在广泛联系专家,征求意见建议,提供智库咨询,服务追赶超越。再一方面,突出典型示范带动,注重培育好、挖掘好各方面工作典型。下一步,将认真总结我省人才工作做法,年内召开一次全省人才工作经验交流会,加大政策经验、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的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和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