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40周年庆 > 优秀师生 > 正文

榜样力量之二十四:我要和学生“玩”在一起——访省级教学名师刘静伟教授和她的设计思维探索
2014年12月23日 15:58  

她在我面前拿起一只签字笔问:“这是什么?这还能是什么?它在10年前曾经是什么,100年前呢?1000年前呢?1000年来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它到底是什么?10年后它是什么样?100年后、1000年后呢?”

我愣住了。没想到一支笔给我带来了这么震撼的关于历史的、未来的、本源的碰撞,我的思维被开启了一条缝儿。

这个场景是刘静伟教授“设计思维”课程上的一幕,同学们在这个课堂上都要“遭受”这些问题对他们思维的“拷问”,这些问题不需要准确的答案,但是它们对思维的触动是非常直接的。这些问题也是“设计思维”课程实验的一部分,刘静伟设计了这些实验,用来拓展和聚敛同学们思维发散和思维组织的过程。

刘静伟,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服装材料学、服装概论、科学与艺术、设计思维等课程,出版教材与专著5部,发表教学与科研文章50篇以上。主持了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建设点、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等质量工程项目。

游戏的启发触动思考与改变

我们今天的故事主体将从2009年开始,当时刘静伟已经执教26年,26年后,她重新焕发起对教学的激情。

从2005年“科学与艺术”(“设计思维”的前身)开课伊始,刘静伟从未想到“设计思维”这门课会变成今天这样,也没有想到她一头扎在这门课程里,引发了这么多的思考和干劲,最终形成了一套成体系的教学模式与设计知识,激发出学生在设计中的思维风暴。

2003年,全国展开了科学与艺术关系的大讨论,学校明确提出了“艺工结合”的办学理念。当时的服装学院在这种办学理念的引导下,设置了“科学与艺术”课程。2005年,刘静伟挑起了这门全新的课程。当时,她已经在“服装材料学”领域有所建树,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后来改名为“设计思维”的这门“科学与艺术”,最初仍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的。刘静伟为这门全新课程的开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她“恶补”了很多关于认知、行为、智慧、哲学、文化、符号、结构、解构、建构方面的知识,认真地备课,她不断地在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的指导下,在各类知识的边界与内部进行着探索。

2009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迫切地和大家分享她在艺工结合方面一些新的认知,但是发现大家都不感兴趣,热情被浇了冷水,有些失落的刘静伟无意间和邻座一个同学的孩子玩了起来,她设计了一些小游戏给孩子讲述设计的理念,没想到这个13岁的孩子对此很感兴趣,而且领悟力很强。这个场景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这个聚会也开启了她对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入思考,驱动着她找到一种新的方法,突破原有的模式,讲好“科学与艺术”课。

她开始探索。首先,她设计了几个实验,由实验入手导入同学们对课程某一个概念与问题点的思考与参与,一如她对那个13岁的孩子在游戏中所做的一样。这些实验在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11场实验,分别导出课程中的下列板块的内容:对模型的认知、对生活方式的认知、对人造物本质的认知、对语言模态的转换、对从意到行的审美体验与语言模态转换、对文化结构中的形态与意义、对设计思想的认知与应用、对关系的认知与应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与转换、对体验的发生分析等。

实验的导入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度与思考力,也引发了刘静伟的思维碰撞。碰撞的结果,她打破了课程原有的架构,在教学改革中设计出一种新的模式和体系。课程围绕产品生命的不同时期,设计导入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出发,形成思维的片段与结构,拓展、聚敛和寻找思维的发散与重组。学生在课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大胆表达,更需要动手实践,使思维得以碰撞与成形。

在2014年11月某个周四的课堂上,2014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同学们迎来了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设计思维和成果的时刻。他们分成小组,从模型分析、风格分析、设计思想、产品评价等角度入手,用PPT演示了本组的设计理念,同时也现场展示了设计的样品实物,供大家共同学习和评价。一位男生穿着该组制作的以青铜器为主题的服装,调皮又害羞地绕场几周,走起了模特步,引来同学们的掌声和笑声。对这些大一的孩子们来说,这门课程是愉快的,在这里,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在看学生“脸色”中感到幸福

相对于“到课率”,刘静伟更在意“抬头率”,更在意课堂有没有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在意学生能从课堂里得到什么。令她欣慰的是,2009年对教学进行改革后,“设计思维”课堂的“抬头率”逐年升高,现在,面对讲台下那一张张抬起来的年轻的脸庞,刘静伟在“看学生‘脸色’”中感受到了幸福。

在“设计思维”课程的改革中,刘静伟有了更多对哲学和教育本质的思索。在知识和能力、授课与潜能之间,刘静伟认为,必须找到转化的方式,找到适合大学生认知、接受并真正提升他们能力、激发他们潜能的方式。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刘静伟不止看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差距,更看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可能性,她决定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希望同学们能在我的课堂上和我一起玩起来”——刘静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学生和课堂关系的。她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探索,她对同学们说:“课堂上的所有问题,并不要你们给我完美的答案,我只要智慧,只要你们能够参与探索,给我什么都好。”在她的眼中,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是非常智慧和灵性的,她从学生那里获得了很多感动和震撼。

“设计思维”这门课程的考核也很有意思。课程过程的中期及末期,同学们要分小组给出他们的产品设计理念和样品,每个小组都要汇报和展示本组的设计思维和过程,最后由同学们打分,这个成绩占到每个学生期末成绩的50%。刘静伟非常看重这个环节,她反复和同学们强调,上课与评分是一个共同生产知识的过程。她相信同学们都能够认真、有效、合理、公平、公正地打分,她告诉大家,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就那样对待别人。

在教学改革中,刘静伟提出了“臻美”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探索了社会化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模式、项目学习模式、讲演模式、情感投射模式、审美体验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归纳模式、概念模式、发散思维模式、对话模式、反思模式、自学模式、结构模式、解构模式、建构模式)等现代教学模式的融合,让学生在艺工结合中理解生活、理解设计、理解世界,继而理解自身。

经过2009年至今的一次次思考和探索,刘静伟现在对“设计思维”的热情越来越浓烈。她在《设计思维》一书的前言中说:“我将教室当做知识生产的场所,将社会当做知识应用的场所。感谢历届同学们对我的宽容,感谢他们一路陪伴我进行探索:痛苦、欢笑、纠结、舒坦、震撼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结果令人欣喜甚至震撼。

率先尝试网络开放课程

对“设计思维”的改革,推动了刘静伟对大学课堂怎样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她率先将“设计思维”课程进行了网络开放课程的尝试,她提出了“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口号,遗余力地制作了适应网络开放性的课程视频、课程互动性实验app、课程宣传片等。她主动去参加国内关于互联网信息生活方式的会议,从对网络课程的零认知开始,继续“恶补”相关的知识,并一次次将自己原有的传统思维打散。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对互联网认知的加深,她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在同她的交谈中,不时地可以感受到她对一种新的概念、新的思维、新的创意、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接收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激情。她说:“未知的事永远比知道的多,但是我已经在路上”。

和刘静伟交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她用她的激情和不时触发的思维灵感,让人感觉到课程是有意思的,教育是有意思的,工作是有意思的,人生更是有意思的。在她的人生信条中,有一个字占了绝对的上风,这个字就是“玩”。上课是“玩”,工作是“玩”,生活是“玩”,她自己“玩”起来还不算,她还要带动学生也在课堂中“玩”起来,在设计中“玩”起来,在思维中“玩”起来。正如她说的:“我就是要和学生玩在一起”。

\


     

    上一条:榜样力量之二十五:一个年轻辅导员的幸福观
    下一条:榜样力量之二十三:梦回中国——访“三秦友谊奖”获得者、德国洛特林根大学勇明教授

    关闭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西安工程大学 陕ICP备17014241号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