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40周年庆 > 校友风采 > 正文

李翼
2018年08月06日 14:09  

榜样校友16:

学术的传承和延展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李翼教授专访

他放下黑色的双肩包,头戴白色棒球帽,坐在校园一隅神采飞扬地接受记者采访。绿荫蓊郁、暖风萦绕,40多年前那个好学少年又回来了。

李翼,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材料学院讲座教授及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我校1977级纺织工程专业校友,博士生导师,现任英国皇家艺术制造与商业学会终生院士、英国国际纺织协会院士,多项纳米技术、智能材料、生物功能材料、服装功能CAD技术、智能纺织可穿戴技术和纺织服装产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作为服装舒适与功能领域国际著名专家,李翼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创立纺织材料生物工程理论体系。

启·求知问道

通过与许多老师同学之间在科学问题上的探讨过程中,李翼在西北纺院的4年大学期间开始了学术探索的旅程。大学期间,李翼是难得的好问好学之人。“当时思想比较活跃,喜欢到图书馆看跨学科的杂志期刊,借很多参考书,思考未来,向老师和同学提了很多尖锐的学术问题”,“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李翼对母校的回忆中最难忘的就是老师。大三要开始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他专门去拜访了多位学校海归和知名教授学者,向老师们请教纺织科学未来研究领域与方向。“每位老师的和蔼与开放,愿意与一个大三的本科生谈他们的学术观点,让我倍感亲切。他们各自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和见解,对学术的坚持和严谨,让我印象深刻。是他们帮助我,在寻找未来发展与目标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1982年,李翼在导师姚穆指导下,开始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面对姚穆老师,我就像一个求知识的孩童,他知识广博又深厚,让我感觉总摸不到他的底。但是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去分析研究的对象,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挑战已经发表认可的概念。向导师汇报,听取他的分析和质疑,然后改进机理假设,进入下一轮探讨。通过这种不断循环的尖锐的探索,我和导师之间碰撞出了很多新的火花。我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研究能力得到了迅猛的增长,这让我受益终身。”

“记得有一次,姚穆老师告诉我把一篇已经反复修改、最终定稿的论文放到一边,不要投稿。三个月后,冷静下来再拿出来审阅是否有错。他告诉我,发表的论文就像你的孩子,他将永远跟着你。一定要尽力避免任何错误。”

有学生的敏问好学,有老师的诲人不倦,李翼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做支撑,他获得了可以踏实落地的翅膀。

从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成毕业后,李翼一步一步攀登学术高峰。1985年,他获得英国利兹大学三项奖项金,以全奖海外学生到纺织系攻读博士研究生;1988年通过全球竞争,被澳大利亚联邦研究科学院羊毛技术研究所(CSIRO)以优秀海外青年研究科学家引进;1992年提升为高级研究科学家兼项目经理;1996年通过全球竞争,被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系引进,任命为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负责人,与同事们一起共同努力,在十年之内将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制衣系打造成为在纺织服装领域学术论文与影响力排名世界领先的学系;2005年提升为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系教授,与多位教授和校领导一起,共同努力,成功获得香港政府资助,创建了香港纺织服装研究中心;2014年受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材料学院邀请,于2015年引进任聘成为纺织科学与工程讲座教授,学科带头人。

曾获二十世纪杰出科学家(英国剑桥)及美国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目前累计申请专利76项,其中34项已获得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专利权,共有30项创新技术向工业界转化。科技成果鉴定6项,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际学术奖励50多项。

其中,纺织品导水综合测试仪(MMT)获优异科技发明与转让奖(2010,香港),销售到33个国家并制定成为美国和中国的国家检测标准;纳米口罩获国际发明金奖(2005,布鲁塞尔),并成为香港医院管理局认定产品;织物触感测试仪(FTT)获国际发明金奖(2013,日内瓦)并销售到多个国家。李翼研究团队设计研发的高性能运动服已成功推广到业界,并用于支持精英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建筑工人防热制服获国际发明金奖(2016,日内瓦)、香港建筑业大奖(2015)、英国建筑业国际发明研究大奖(2015),并转让给香港建筑业成为行业推荐标准。

他创建担任国际纺织生物工程与信息学会(TBIS)主席、《纤维生物工程与信息》主编,组织11届国际学术会议,主编10集《纺织生物工程与信息国际会议论文集》,成功将1868篇学术论文获得汤姆森路透集团(THOMSONREUTERS)科学网(Coe-collectiondatabaseinWebofScience)的收录。于2008年创建纺织生物工程研究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加快技术转化,开展纺织生物功能材料制备、纺织材料生物功能检测与装备、数码服装、服装生物功能设计、智能可穿戴系统技术、纺织服装产业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平台、纺织碳足迹以及纺织服务产业战略的研究。为香港、广东、英国和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与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表论文500多篇,SCI/CPCI400多篇,会议200多篇,EI50篇,主编出版专著13部。著作、论文引用总次数9410,h-指数51及i10-指数195。获得汤姆森路透集团(THOMSONREUTERS)提名选为2013年度高被引学者(HighlyCitedResearcher)。

承·一脉师心

从学生时代就用学术碰撞的方式和老师、同学们交流,李翼特别喜欢这种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学术碰撞不在乎谁对谁错,而是一个不断地去探索和求证的过程。在之后的教学和科研等学术工作中,李翼最常用的仍是这种方式。

他和学生之间有一个时段叫做“HappyHour”,是师生之间一种面对面的、动态的、学术的沟通和碰撞。这种碰撞鼓励头脑风暴和原创思维。老师或学生提出一种假设,双方畅所欲言,展开学术争论。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分析方法和验证方法。老师帮助学生找出他的原创在哪里、贡献在哪里,在给学生肯定的同时,指出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碰撞出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

学生通过这种碰撞,产生的最直接效果就是学术自信。老师像一条大的管道,管道上开放了很多洞孔,学生和老师在管道里自由碰撞,学生也许走着走着,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洞孔跑出去窥探,几次窥探下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主管道之外接一条另外的管道,贯通成无边界的学术互联和融合体。

这个背着双肩包,头戴棒球帽,走在校园里还有学生派头的学术导师,培养了100多位学科带头人,包括50多位博士。

有“HappyHour”,更有对学术的严谨和认真,和对社会的责任。李翼说:这个时代非常好,有很多机会,但是一定要坚定地沉淀下来.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依然是最重要的品质。

如何利用学术力量促进产业和社会的发展,是李翼学术工作的核心内容。他创办了国际纺织生物工程与信息学会(TBIS),李翼说:从全世界人口的需求来看,纺织生物工程的前景十分广阔,它根据人的最基本的生物功能需求如生物医学需求,去设计制作纺织服装产品,开发新的材料、工艺、标准等。例如,纳米生物医用材料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有机融合的结晶,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高技术材料,涉及亿万人的健康,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必需品。学术研究可以以纳米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作为突破口,推动产业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服务。

提起自己的恩师,李翼说:“几十年来,姚穆老师就是在为社会做事、为人民做事,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从不计个人得失。”姚穆的弟子遍布天下,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清晰地看到姚穆的影子——朴实、谦卑、严谨,有韧性、有情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一个学者或者一所学校的学术生命,需要传承、激活、焕发和弘扬。作为姚穆院士众多弟子的大师兄,2017年,李翼接受母校邀请,履任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外聘院长一职。他为学校带来的,不仅是更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更明确的科研方向,更是对学校学术生命的传承和延展。(刘婷婷)

B98C


 

上一条:翟鹏
下一条:董李

关闭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西安工程大学 陕ICP备17014241号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7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