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进入新时代,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为了深入贯彻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团中央关于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西安工程大学赴陕西紫阳“唱响民歌紫阳,传承非遗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陕西紫阳县,探究非遗文化紫阳民歌的发展历程,了解紫阳民歌的发展现状,通过实地考察,实地采风,实地实践,对相关资料、传承人信息的记录与整理,更好的宣传紫阳民歌,保护非遗文化,扩大当地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使其被更多的青年一代所了解、熟知、传承。
7月25日上午十时,实践第三天,依然由新媒体艺术学院影像动画艺术系主任雷桐老师远程指导、辅导员刘子涵老师带队与8名线下实践队员再次来到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今天采访到的是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夏清华老师。
夏清华,70岁,紫阳人,作为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退休后给热爱民歌的学生上课,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让紫阳民歌“传下去、响起来”也是他这一代紫阳民歌手的共同心声。
在采访中,夏清华老师简要介绍了几首著名紫阳民歌曲目的创作背景,而后,又讲述了紫阳民歌的产生原因与演变历程、不同唱腔唱法、各个版本的唱词差异,讲述过程,寓教于乐,使队员们融入其中。
通过回顾自己与民歌的故事及经历,老师表示,紫阳民歌不会消失,紫阳民歌的传承不会消失,它会以一种新面貌、新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他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下,在当地传承人的努力下,他对紫阳民歌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采访的最后,夏清华老师为团队成员教授了紫阳民歌著名曲目《山歌不唱不开怀》。夏老师用其独特悠扬的唱腔,声情并茂的讲述激发了队员们的广泛学习兴趣,体会到了紫阳民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团队成员纷纷向夏清华老师致谢,对于这位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心中满怀敬意。
当日十二时,实践队一行人来到何家大院进行采风活动,并采访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耀信老师。何家大院位于紫阳县城关镇,2006年紫阳县委、县政府把何家大院命名为“民歌大院”。今天的何家大院将民歌演唱和“农家乐”相结合,不仅向各地游客宣传了紫阳民歌,同时也为其增加了自身收入。
在何家大院,实践队员见到了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何耀信老师,并对其进行了采访。据何耀信老师自我介绍,他今年74岁,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紫阳人,在2011年被陕西省文化厅认定为紫阳民歌非遗传承人。
在采访中,何耀信老师讲述了自身学习紫阳民歌的经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一直都在坚持学习、演唱紫阳民歌,他不仅自己学习、演唱,还带动自己家人,尤其是孙子、孙女等晚辈来进行紫阳民歌的学习。
面对紫阳民歌所面临的新形势,何耀信老师表示,紫阳民歌的创作要紧跟时代主题,为时代、为当下、为群众百姓服务。还为队员介绍了自己近期创作的作品,他举例说,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特意为此创作了有关建党百年主题的新作品。随后,何耀信老师为大家演唱了他的作品,获得一致好评。
紫阳民歌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他们这些老一辈人的传唱,更多的是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紫阳民歌的传承是一代连着一代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紫阳民歌、传承紫阳民歌。
采访结束后,《郎在对门唱山歌》电影原声李德堂老师为大家倾情献唱,其独特的嗓音与唱调,收获了现场的热烈掌声。随后,何耀信老师与何显鹏,李德堂等紫阳民歌传唱人一同为大家倾情合唱,再一次将队员带入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中去。
经过今天的学习和采访,实践队队长刘谢梓豪表示,他作为紫阳当地人,本次进行有关紫阳民歌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能够为家乡做贡献,宣传紫阳民歌,他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同样,另一位实践队成员查成烁也谈到了自己的感受,他说,今天很荣幸能够见到传承紫阳民歌的夏清华与何耀信二位老师,了解到了紫阳民歌的博大精神以及丰富文化内涵,受益匪浅。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我们西安工程大学青年学子更应该努力奋斗,担当责任,在本次实践中,将紫阳民歌这一非遗文化宣传好、发扬好、传承好!